从林业处上夹河林场出发,行至距离最近的下营子村砬子沟9林班2小班营林设计现场,车程也要在四十分钟左右。这样的距离,在营林工眼中,是俏活儿。
“甘会彬、徐跃久、刘占方一组,曹新智、陶国斌跟我一组。”班长李玉久将成员分成两组,从山脚下向山间行进。拨开身边的枯树枝,踩实脚下的林地,一行人边走边聊,仿佛到达目的地的路不再那么遥远。
开心果徐跃久,爱说爱笑,只要他在场,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30年前,他以优异成绩入职上夹河林场,一直从事营林工作,乐此不疲。甘会彬是个多面手,司机、设计、检尺、维修,甚至苗圃的工作他都懂,每天忙忙碌碌,毫无怨言。陶国斌曾是部队里的通讯兵,退伍转业到林场,从事营林工作。他身材挺拔,精神矍铄,根本看不出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样子。
“营林工的责任重,既负责采伐设计,又负责植树造林,一年365天,大半年的时间都要在山上度过。自从疫木处置工作开始后,营林工天天忙,除了设计、检尺外,还要跟车到指定加工地点,防止疫木外流。最忙的时候,夜里十点多还在跟车监管……”上夹河林场生产场长王春明的语气里,满含着对弟兄们的心疼。
测量树的胸径是采伐设计的第一道工序。三人一组,卡尺、斧头、记录本一样都不能少。有着30多年工作经验的营林工们,常年风吹日晒,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很多。正式测量前,李玉久又将测量程序和要点讲了一遍,叮嘱营林员要细心,更要注意安全。
9林班2小班处在半山腰,阳光正透过树桠照进来,有那么一束光格外耀眼,斜斜地打在那簇即将萌发新芽的树枝上,整棵树仿佛都生动了起来。趁着准备工具的功夫,李玉久告诉笔者,采伐设计是林业生产的第一环节,设计精度会直接影响到交易双方的经济利益。搞设计相当于把着交易的“称杆子”和两家的“钱袋子”,稍差分毫都会有失公允。
测量开始,六个人围着林子看似不规矩地走动,实际上一点儿都不会乱。每测量完一棵树,他们都会做下记号。而测量树的胸径只是采伐设计中的一项。小班面积和林木的株数、树高等都要测量一遍,坡向、坡度、树种、林龄等等都得详细准确才行。
时间早已过了中午,营林员们依旧忙碌着,报数声清晰地回荡在林间,“22、20、14、16……”细细密密的汗珠挂在他们的脸颊上,直到一滴滴地流淌下来,才不得不胡乱地抹上一把,转而又投入到紧凑的工作节奏中。
临近4点,他们终于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准备下山,午饭也已变成了晚餐。从早到晚,一天下来,李玉久和队员们忙活七八个小时,走上10来公里的路是常事儿。
事实上,每到春季造林,晨曦微露时,营林员们就开始上山;月亮升起时,营林员们才能下山,一忙就是一整天;每到秋季采伐设计,营林员们同样是早出晚归,回到家,腰直不起来不说,累得连饭都懒得吃一口,连话都懒得说一句,只想倒在床上蒙头大睡。
可第二天早上,一准儿都会生龙活虎地出现在工作现场,坑深30厘米、坑口宽40厘米、株行距以1.5米乘以1.5米为基准,按照山体坡度换算出实际株行距……调侃间不忘相互关照,谈笑间不忘手里的活计,笔直的苗木从山脚一直种到山尖儿,看起来格外养眼。
而比这还养眼的,要数那林间的一簇橘,远远望去,仿若一条橘红色的飘带,在林间跃动、飞舞。“虽然很忙,很累,但我们依然快乐着,幸福着,坚守着。”拍下合影的那一刻,营林工们对着镜头真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