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分类错误! | ![]() |
践行“两山”理念 引领推动绿色发展 ——集团公司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的生动实践
浏览:35次'时间:2025年10月15日
文图 新闻部 黄 蕾 那 博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提出20年。在这一重要论断引领下,集团公司上下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的广泛共识与行动自觉越发坚定,一幅以美丽抚矿为底色的绿色发展时代长卷,于百年矿区间磅礴展开。 近年来,集团公司始终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履行能源型企业生态环保责任的重要使命,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两山”理念深植于心、践之于行,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守土尽责,执绿为笔,谱写出一个个生态与发展相得益彰的壮美篇章。 ●顶层设计,生态治理的“源头活水” 云卷云舒二十载,绿水青山入画来。从贯彻绿色要求到守护绿色底色,从发展绿色能源到擦亮绿色品牌,在集团公司的战略版图上,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附加题,而是核心题。 顶层设计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源头活水”。集团公司始终以高站位规划顶层设计,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通过理论武装,推动“两山”理念从普遍共识转化为履职自觉。强化制度保障,深化环保管控体系建设,精准压实环保管理责任,多维度提升环境监督治理能力。坚持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首要议题、重大事项进行研究讨论,置于与安全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与生产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验收、同步运行,各项环保指标始终对标对表。扎实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活动”和“环保专项治理行动”,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管理,推动矿坑舍场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污水处理技改、固体废物处置等环保工作不断取得新实效。自2022年以来,投入环保改造资金近3亿元,全力推进各项环保措施和环保工程落地实施。如今的抚矿天更蓝、水更清、气更爽,十里煤海应绿尽绿,满眼是绿。 ●还山以绿,矿山转型的“抚矿样本” “两山”理念的生命力在于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抚矿人接续奋斗、久久为功。 时下的西露天矿生态修复区,青山含黛、林木吐翠、绿意盎然。在一号观景台,参观打卡的市民络绎不绝,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惬意享受生态福祉。曾经,西露天矿因高强度开采面临生态问题,成为集团公司的发展之痛。近年来,公司始终牢记殷殷嘱托,遵循“生态恢复—绿色矿山—景观提升—文化弘扬”的治理模式,科学制定西露天矿生态修复规划,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和矿山复绿三年行动,精心栽植40余个树种400余万株树木,成功构建乔、灌、草一体化植物群落,树林深处鸟儿鸣叫,复绿区内时而还有野鸡、松鼠、刺猬等动物出没。如今,矿坑及周边关联区域生态修复面积达22240亩,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54.3万吨,释放氧气39.7万吨,昔日的矿坑逐渐成为城市的“生态绿肺”,其复绿典型经验在全省交流推广。“西露天矿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两度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为全国矿山生态修复、绿色转型提供了“抚矿方案”。 在践行“两山”理念的同时,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悄然形成。驻足东露天矿东岗瞭望台,矿坑北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个大字格外醒目,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展现着国家级绿色矿山的风貌。抚矿集团公司秉持“建设与保护并重,发展与和谐并举”的工作思路,按照“边生产、边恢复、边治理”的原则,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短、中、长期规划,坚持在绿色生产上下功夫,优化坑下钻机除尘装置,加强消火和公路扬尘治理,控制煤尘污染,为员工提供了清洁生产环境。依托生态建设重点区域,实施绿化工程,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13次,完成植树191万株,复绿29.2万㎡,投入绿化资金1400余万元,“绿色家底”不断增厚,绿化覆盖率显著提升,地区周边空气环境得到有效净化。 舍场之美,美在生态、绿色与和谐。曾经烟尘缭绕的工业排土场,如今已变成“工区花海化、平盘青草化、边坡森林化”的公园式绿色新舍场,员工在这恬静优美的环境里,体会着家的温馨和快乐。按照“自然简约、安全高效、绿色生态”的思路,抚矿集团公司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完善东舍场设备设施建设,现已形成50.6公里铁路、14.2公里公路、7.7公里水循环三大系统,累计平整绿化土地129万平方米,种植树木165万棵,同步建造了槐树林、桃花岛等植被、绿化区域以及220调度指挥中心、东舍场工区两个标准化员工工作及休息场所,实现了文明生产、绿色发展的美好愿景。 ●逐绿向新,绿色转型的“多元路径” 集团公司的产业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在这里,“两山”理念正在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案例,走出了一条具有抚矿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集团公司积极探索科技赋能绿色矿山建设,大力推进老虎台矿智能化建设,建成28002、73010等四个智能化工作面,安全系数显著提升;加速推进东露天矿智慧矿山进程,广泛应用铁路车载AI主动防御、机车运行控制和地面无人值守等智能化系统,科技保安能力持续增强;建设页岩炼油厂智能集控中心一体化管控平台,改造、升级和重塑现有生产调度系统、生产控制系统等指挥流程,推动了企业向“灯塔工厂”转型迈进,煤矿生产少人化、机械设备智能化、操控系统数字化,百年矿山的向往和梦想正逐步成为现实。 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新技术、新方案,循环利用,逐绿向智,科学规划风光互补、农光互补等项目,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产业先导区;成功研制土壤改良剂和矿物源有机肥,昔日荒芜的盐碱地变成了稻花飘香的高产田;推进煤矸石综合利用等项目工业化试生产,打造国家级大宗固废产业示范基地;统筹部署煤炭、绿页岩、玄武岩等资源整合利用项目规划,打造国家级矿山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示范区,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胜势。 当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金山银山水到渠成。集团公司持续推进西露天矿周边暨影响区“四大产业园区”建设,实现综合治理与产业发展相互关联、协同发展,每寸土地都跃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强劲脉搏。环保经济产业园讲述着垃圾浴火重生、绿色发展的精彩故事,新能源产业园奏响了向阳而生、融光焕发的时代序曲,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澎湃着点石成金、变废为宝的发展动能,矿山生态产业园绘就了以绿为底、产教融合的美丽画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抚矿、浸润人心。 ●促绿生金,绿产融合的“生态红利” 绿水青山既有颜值,更有价值。每年五一,位于辽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的和睦国家森林公园,以溪流、古树和野花吸引游人打卡。该景区为国家4A级,总面积1300余公顷,森林覆盖率近80%,负氧离子含量高,有“天然氧吧”之称。 多年来,集团公司着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坚持植绿、护绿、增绿协同发力,做好“绿”文章,盘活“林”资源,优化和睦国家森林公园功能,依托国家政策导向,发展以林副产品及经济林、小流域林蛙养殖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走出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生态美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多种经营形式既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也带动周边农户增收,为地区生态旅游经济注入了持久动能。 林业碳汇作为“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正成为生态价值转化的“新引擎”。集团公司林业处有8个林场,林地总面积3万余公顷,据碳汇方法学调查,5600公顷可用于碳资产开发。公司高度关注国家碳汇市场政策与动向,突出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强化现有林地经营管理,完善进入市场基础资料准备,确保林业碳汇项目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开发,促进森林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加强森林资源储备是保障林业发展关键。集团公司利用自身优势自行培育适合矿区地质条件生长的耐旱、耐寒、耐贫瘠苗木,采用科学种植和养护技术,加强日常管理,提高苗木成活率和生长质量,既降低了采购成本,又保障了质量与供应,满足了生态环境治理海量的“种苗需求”。持续加强荒山荒地造林,对难成活地段科学攻坚促木成林,扩大造林面积,拓展绿化空间。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加大现有林地管理,做好防火、施肥、除伐整枝、间伐抚育,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保持林木最佳生长状态,森林储备量连年增加,绿色宝库、碳库家底日益丰厚。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如今的大地,煤海葱茏、层林叠翠、绿满矿山,“两山”理念在这里已结出累累硕果,一幅幅生态美、产业兴、员工乐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正徐徐铺展。当晨光再次洒向百年矿区,当生态红利转化为百姓笑颜,我们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将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构建起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
![]() |
![]() |